英国为什么留学?
从历史角度来看,自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就陆续向全球输出自由主义、议会民主制度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特有的商业精神与精英文化;到了20世纪初,这种辐射作用更演变为大英帝国的历史使命——“传播大不列颠的荣耀”(Harrowing of the Unenlightened)。 可以说英国的“软实力”正是基于此而形成的。
其次,我们须明确一个事实——出国留学并不是始于英国。早在唐代中国就已经派出过遣唐使。但是,英国作为现代意义的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国民享有广泛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虽然妇女和黑种人的地位很低),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民主共和制为形式的国家,并不断向外输出这种制度——这恰恰与今天美国致力于推广其价值观如出一辙。
1856年,当欧洲各国在英法战争后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英国推行了著名的“和平、公平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鼓励海外移民和殖民地自治,条件是移民必须遵守英国的法律并在政治上支持伦敦的政策。
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00年中,大约有700万英国人离开了他们出生的国土,其中约有350万来到了北非和中东地区,约200万来到了美国和加拿大,约150万来到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移民大多拥有中英混血的高素质人口,他们的后代成为了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中产阶级和知识阶层,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英国人的政治观念和文化价值,而这正是英国教育的最终目标。
我们须注意英国精英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未来的领导者,而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的中产阶级。 比如牛津剑桥的学生大多都来自中上层社会,他们毕业后大多数也回到自己的祖国,因为英国的教育体制是为他们将来成为各个行业的精英而设计的。
当我们说英国教育是为了输出“英国式的尊严和荣誉”时,我们其实忽略了另一个问题——接受高等教育本身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对于大部分来自普通家庭的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下,中学生一般是以进入重点大学为目标来激励自己的,而他们一旦通过高考进入了大学,这个目标也就达到了,此后的人生几乎是一马平川。但英国的情况却完全不同。
首先,能够考上牛津剑桥的中国学生往往是各省前一百名的尖子生,在他们身上并不存在什么“尊严”或“荣誉”的问题,因为他们本来就已经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其次,能考上这些学校的中国学生大都家境富裕且有良好的家教,他们本身也具有很高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并不需要外在的激励措施。
当然,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只要能够进入到牛剑这样的名校就读,他们的未来在社会和经济上肯定比他们的父辈更有竞争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的教育体系确实是在为富人和聪明人的下一代未来成功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