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西属于哪里?
“关西”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最早见于《晋书·宣帝纪论》:“及亮以数万之众,驱驰于羌野……关西扰矣。” 东晋时期,因中原战乱,关中的豪强贵族纷纷移民关中,其中就包括了姓氏为“姜”的大家族,他们后来成为关中文物的最大发掘者和记录者。他们在关中修筑了豪华的住宅,创造了精美的石刻艺术——姜氏祠堂四皓庙碑(唐太宗李世民曾命人拓碑,现存于西安碑林),以及刻有精美图案的砖瓦。这些今天看来极其珍贵的文物,被后人称为“关中八景之一”——“渭河古桥”。
还有许多与“关西”有关的记载。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建造的永福寺内,有座“灵塔”,是当时著名的建筑;唐代宗时,在今西安市西郊建造了大敬爱寺,内有宝台,高数百尺,上下三层,极为壮丽,被称为长安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还有唐代的大慈恩寺、小雁塔等。
大慈恩寺内有一座大雁塔,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译经的地方。他翻译的佛经共75部,1330卷。他的弟子慧立、彦悰合著的《大唐故三藏法师玄奘传记》中,对玄奘法师在寺内的活动情况有这样记载:“师自往还,多居此塔内。每登梯而上,足不履地。”这座高耸壮观的建筑,据说还是仿照西域寺庙而建。
这些建筑和遗址虽然大多毁于战火和岁月的流逝,但我们仍能从中窥见当年关西的风采和魅力。 除了关中建制外,“关西”还有一个含义是地域观念,这个观点认为陕西东部属关西地区。明代学者王衡在其著作《秦云楼记》中说:“予客秦云楼,秦云楼者,吾西岳华山之阳也。”“关西”便成了华山的代称,至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