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被称作什么关系?
“澳大利亚”这一名称起源于西班牙旅行者卢卡斯·费利佩于1606年对塔斯马尼亚的第一次描述,他将这里称作 “Australia 澳大利亚”或“Terra Australis 南大陆”。尽管后来许多探险家都尝试过描绘这片陌生土地的轮廓,但直到詹姆斯·库克船长于1770年和1774年两次来到这块土地,并将这块土地命名为“澳大利亚”之后,这个词才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虽然西欧各国是第一个发现和支持澳洲殖民化的国家,但也正是欧洲列强相互之间的竞争、掠夺和战败,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澳大利亚。十九世纪之前,澳大利亚一直被视为一片荒蛮之地而少有西方人的涉足。然而,自十八世纪以来,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沿海陆续建立殖民地后,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始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而英国政府为了拓展海外领地以及寻找更多优质牧场所面临的重重阻碍,也让澳大利亚在向欧洲列强展示自己的同时拥有了独立的机会。
十九世纪初,英国试图将澳大利亚变成一个出口贸易区,于是他们颁布了一些鼓励移民的政策和措施来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口,其中就有美国华人移民。当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英法等欧洲列强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进行抢夺资源和领土的纷争。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帝国被迫与英美等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允许它们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开设厂矿企业和获取各种特权。这些条约同时也为英属澳大利亚当局提供了合法借口,使其可以招募大量的中国工人前往当地开采矿产和建设基础设施。
十九世纪中叶,由于人口过多而导致耕地不足的英国本土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使得他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了澳大利亚广阔的荒地资源。与此同时,西欧各国也在争夺澳大利亚的领地以用来放牧和发展矿业。在这种国际竞争中,澳大利亚作为英联邦成员和一个拥有巨大未开垦土地资源的“自由港”,自然受到了英国的格外关注。
为了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英国不仅给澳大利亚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机械设备,同时还带来了大量的欧洲移民,希望他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耕作和生活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随着新移民的到来和当地原住民人口的逐渐消亡,澳大利亚的种族结构和民族特性发生了重大改变,也最终在二战后走上了自决的道路。
澳大利亚军队与中国军队在各方面的交往与合作十分频繁,两军关系十分密切,澳大利亚军方称两国产官学之间的特殊关系就是“同校同学”的关系。
首先,中国与澳大利亚互为邻国,两国的关系发展紧密,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地区和平稳定、经济发展繁荣、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两国有着广阔的共同利益和发展空间,两国都积极参与地区乃至全球事务,促进地区乃至全球的事务的和平解决。两国都有意愿为建设和谐亚太地区而不懈努力。在如此良好的大环境下,中澳两军关系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速的时期。
2006年和2007年中国国防部国际军事关系发展中心与澳大利亚国家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亚太安全中心召开了首次中澳青年学者防务论坛,两国关系开始步入正轨。
2007年11月,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在新加坡参加东盟防长扩大会期间,与澳大利亚国防部长巴恩斯举行了首次非正式会晤,巴恩斯还以特别代表的身份,参加了12月在北京举行的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暨中澳体育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
同年11月,澳陆军上校戴维・莱昂斯率军官代表团访华,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外交理论学术年会,两国关系更加紧密。200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规划部和澳大利亚国防部战略防务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澳军方智库圆桌会议,此后,双方轮流主办,已经成功召开了4次会议,为两军的发展指明了研究方向。
自2006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和澳大利亚皇家军事学院开始互派教官讲学和学生交流,2007年,两国还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和澳大利亚国防部军事演习和训练交流意向书的议定书》。2008年4月,中澳两国进行了海上搜救联合演练。2009年5月,海军南海舰队“舟山”号护卫舰对澳大利亚珀斯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问,6月,澳方“达尔文”号护卫舰回访湛江,两国军队互访日益频繁。
中澳双方还在军事训练与院校、海上及空中安保、维和与救灾、军事医学等多方面开展了多项合作。中澳双方在防务安全合作中,在保持良好沟通和不断加强互信的基础上,在地区事务、反恐、救灾、海上安保等国际和平事业中的合作将会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加强。
而且,澳方也积极参与了中国主导的一些和平事业。其中包括在中国海南三亚新建的海上救援协调中心,2010年7月16日,澳方国防部部长史蒂夫・史密斯曾专程参加了该中心的竣工典礼,并与中国国防部部长梁光烈一同为基地揭牌并发表讲话,充分表明了澳洲的友好态度。
综上所述,中澳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恢复发展,促进了双方军事院校、防务智库等不同层次的交流与交往,两军交流已经步入了良性、健康发展轨道,中澳关系已经成为周边国家军事关系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