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名文理学院不行吗?
作为本科毕业于一所非著名理工科大学的文科生,研究生进入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学习理论经济学,本来应该对这个问题很敏感。但是很遗憾我的经历并没有能给我提供多少答案。 首先,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对于“好”的定义是什么。从个人经验出发,我认为“好”等同于“适合”,而“适合”又等同于“能够接受”,也就是说,只有当你能接受一个院校的时候,这个院校才称得上是你选择中的“好”院校。因此问题就变成如何理解“能够接受”这个概念了。
我个人认为影响学生对“能够接受”概念理解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本人。因为无论多么糟糕的学校,都有优秀的学生;无论多好的学校,也有垃圾的学生。一个理性的个体会根据对自己未来的设想和定位来选择合适的院校,而不论这一所或者几所院校的档次如何。反之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学生本身就不想学习,那么无论他进入多么好的学校,他都会成为一个差学生——因为他不愿意付出努力来维持一个好的成绩。所以归根结底,影响学生个人的最终选择还是学生个人。当然,这是理性的情况下的分析,而现实中学生们做出的决定往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然而,一旦你明确了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排列,那么对于“能够接受”的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以我为例,我当时考进大学时,第一考虑的是专业是否足够对口(即能否学到我想学的东西),第二考虑的才是学校的地理位置、校园氛围、老师质量等。而对于学校的档次我并不是特别看重,因为我相信不管到了哪所学校,只要我努力都能学到我想学的东西。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虽然我的母校名气不大,但我依然是在这所学校最出色的那批本科生之一,我的专业知识没有任何瑕疵,而且我也取得了让我自豪的学术成就——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结果吗?!而那些名校出来的同学不见得有我的勤奋,他们的学术水平未必赶得上我。
同样,当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首先考虑的是导师的质量(是否能够指导我想要的课题),其次才是学校的地理位置等。至于学校档次,我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虽然最终我进入了所谓的“名校”,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遇到任何困难都要靠自己解决,我的导师既没有帮助我建立模型的能力也没有指导我处理数据的技术,我只能自学然后完成论文——这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好事,但对我来说未免太苦了些。相比之下,那些名校毕业的师兄弟尽管方法上可能不那么完善,但在导师指导下还是能够顺利地做完课题,写完论文。所以,从我的经历来看,学校好不好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适应在这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如果你适应了,那么它就是你的佳偶;如果你无法适应,那么它就会是你的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