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读博士用的时间最短?
1976年出生在山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里特别贫穷。 小学时期,因为交不起学费经常被老师赶出教室(我上小学和初中都在村小,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
虽然从小学习特别好,但是依然逃不掉贫穷带给我的噩梦。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小学的时候家里实在拿不出5块钱(那时候五毛钱可以买好多东西!)的学费,学校又不允许拖欠,于是我就哭着走出校门,准备去河边捡柴火(我们村和小河相邻),打算自己做饭,这样就可以不用交钱,也可以不让父母为难。 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在叫我“哥哥”,我抬头看到两个穿着白衣服的人站在不远处的河边,心想他们一定是神仙(那时候总觉得自己运气不好,老是挨饿,所以老觉得神仙是很亲切的人),于是我兴冲冲地跑了过去。
当他们告诉我他们是北大招生的老师时,我欣喜若狂,因为北大的神话始终在我心里萦绕。 后来就是漫长的复习备考过程。因为我小学基础差,好多字都不认,所以每天凌晨4点起床背单词,背到5点半,然后吃饭、上学。晚上回家后还要继续学,记忆不好的单词和公式。有时候半夜醒来,想到自己可能这辈子都考不上北京大学,眼泪就会流下来。
幸运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于1993年进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刚进北大的时候,生活仍然很艰难,尤其是数学系的课程难度很大,很多知识听不懂,成绩自然也不好。为了补差自己的成绩,我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除了上课就是在自习室里看书。
经过一个学期刻苦的学习,终于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读本科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数学系一共20多人参加考试,只有三四个人及格,我是其中之一。
由于大一的时候计算机基础几乎为零,为了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大二的时候特意选择了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大三的时候参加了全国软件设计大赛,并获得了二等奖。这些对于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期间学习了随机信号处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北大读博期间,最感谢的是我的导师袁克平教授,没有他的帮助与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我。
袁老师不仅专业知识渊博,而且为人正直,做事认真负责。最令我敬佩的一点是,无论对学生还是对科研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他经常对我们讲:“你们的潜力比我想象的还要大,你们应该能够完成更复杂的任务。”正是由于这种高标准、严要求,才让我能够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完成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如今,我毕业已经整整二十年了,每当回忆起在北大读书的日子,那些痛苦的时光似乎已经渐行渐远,留下的都是宝贵的财富。